我們之前提到過,經濟學是一種選擇的科學。

機會成本的概念,其實非常明確,就是建立在每一種選擇都必須付出代價的基礎思考上。

 而機會成本,就是選擇者決定將其所擁有的資源用於某一用途時,關於這個資源,原本可以投入的其他用途中的最高價值者,並非選擇者所放棄之最高價值。

我們在國家考試中最常見到的基礎題型,是不需要計算的。只要明確掌握資源的種類,就可以選擇出犧牲的最大價值。

99年鐵路佐級公民與英文第30題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:

(    )◎大學生某君因為家庭經濟狀況不好,想利用暑假打工賺取學費及零用錢,在找尋工作時,共有四家公司願意提供暑期工讀的機會,
這四家公司的月薪如下:加油站18,000元、飲料店16,000元、餐廳20,000元、補習班17,000元。請問,在不考量其他因素的情形下,,單純以「月薪收入」而言,該大學生選擇到飲料店的機會成本是多少?
(A)18,000元
(B)16,000元
(C)20,000元
(D)17,000元。

這個類型雖然看起來似乎要計算,但是卻不是計算的題型,因為這是測驗考生是否理解機會成本乃犧牲之最大價值的題型。

因此,選擇了月薪16,000元的工作,但是犧牲的最高月薪則為20,000元,因此機會成本是20,000元,因此標準答案為(C)。

這是在國家考試裡不斷出現,非常慣用的出題類型。

不過,在實際的出題範圍中,其實還有另外一個類型的題目,就是將機會成本理解為經濟成本的概念,而計算機會成本時,必須考慮外顯成本與隱含成本之總和。

亦即,從公式上來說,會變成:

機會成本=經濟成本=外顯成本+隱含成本。

這個概念是本來學習在機會成本時就會學習的概念,但是因為國家考試沒有從這個概念底下出題,因此我們在說明的時通常都不會特別強化這個部分。

而且,另外一個考量則是認為,這一類的題目可能會造成學生觀念的混淆,所以通常會有意省略。

幾經思考,最後還是決定搭配題型進行說明,這樣也可以避免考生受到不利之突襲。

在這個概念下,機會成本既然是外顯成本與隱含成本之總和,那麼我們就必須要知道何謂外顯成本、何謂隱含成本。其意義如下:

外顯成本

使用別人所擁有的生產因素,以貨幣型態對外付出的成本

隱含成本

使用自己的生產因素,應付而未付的成本


這一類型的題目很明顯地就跟上述的類型不同。我們舉一個比較常見的題型:
(    )◎志龍每個月薪水為4萬元,但是因為最近工作壓力大,且想要思考轉換跑道,故打算安排一個月的國外休假,讓自己能好好沈澱;
休假的花費為6萬元,則如果僅以金錢計算時,志龍選擇休假一個月的機會成本為多少?
(A)4萬元
(B)6萬元
(C)2萬元
(D)10萬元。

這一題的正確答案,就不是4萬元。考生會覺得很疑惑,不是就是犧牲的最大價值嗎?但是我們在這一類題型中,就要導入外顯成本與隱含成本的思維。

選擇休假的隱含成本,是自己原本因為工作所能得到的薪水,因此是屬於使用自己的時間與勞力,而產生之成本;

也就是志龍休假的這個月將失去原本4萬元的收入。除此之外,志龍選擇了休假,還要付出6萬元的休假費用給其他人(如旅行社或旅館),因此屬於使用別人之生產因素,而以貨幣型態對他人付出之成本。

因此,志龍選擇休假的機會成本,為外顯成本(6萬元)與隱含成本(4萬元)之總和,故為10萬元。以(D)為正確答案。

考生應該可以發現了,這一類的題目其描述之方式,與上述國家考試的出題方式並不相同,而是不是這一類的題目,在判斷上的關鍵,是在題目中有沒有出現要以貨幣型態支付的外顯成本。例如這一題有出國花費的6萬元,有些題目則有水電費或其他營業支出;如果有出現這些描述,就比較可能是這個類型的題目。

我們最後用這個題目來統整大家的概念:
(    )◎黑豆在新北市三重區有一間小公寓,如果出租的話,每年有6萬元的收入。如果黑豆決定以200萬元賣掉,並且將所得金額同時投資為等值的長期債券,每年可以有10%的利息收入。則黑豆不賣也不租的機會成本每年為多少?
(A)6萬元
(B)20萬元
(C)14萬元
(D)26萬元。

我們要先確定這是哪一個類型的題目,題目既然沒有提到黑豆要支付多少錢來出租或賣出房屋,在沒有外顯成本出現的狀況下,則應該就是選擇犧牲的最大價值。如果黑豆選擇不租也不賣時,那麼要犧牲出租所得與轉賣利得,出租所得是6萬元,而轉賣利得為20萬元,因此犧牲的最大價值為20萬元,應選正確解答為(B)。

記得,看題目要看仔細,明辨題型在作答,就可以擁有最低的失分率。

加油囉。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ingwentai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2) 人氣()